刚刚新鲜出炉的春晚节目单和各路明星,瞬间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春晚已成为国人无法割舍的“新年俗”。在放开管控之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春晚成为一个特殊而又有独属色彩的文化仪式,是非常时期难以承载之轻。
2023年央视春晚未播先火,已有不少网友恶搞猜测春晚的节目形式,带一丝调侃的意味。背后也体现了春晚节目过于老套,煽情多于搞笑,有炒冷饭的嫌疑。网上关于春晚吐槽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形式也更加五花八门,真实展现了民间创意的活跃灵动。
【春晚部分节目单】
舆情场呈现
@艾昆:之前的春晚什么《倍儿爽》《答案》《爱》,现在的春晚不管啥歌都要和春节有关。
@一思:以前觉得那是春晚的开始,没想到是巅峰。
@油头少女:以前我们玩小品梗,现在小品玩我们梗,最后还非要煽个情。
@小豆:之前的小品还都能记住,还能记住台词,现在看完大年初二啥也记不住了。
@小十一:一说包饺子,感觉就是专门为北方办的春晚。我们南方的朋友其实过年都不吃饺子。
@李佳恩:以前看春晚根本不想上厕所,直播看完守重播,现在的春晚,连直播也不想看。
@猕猴桃百香果:有没有一种可能:春晚依然很用心、很精致。只是人们平常看短视频、喜剧大电影太多了,笑点高了,且春晚的政治性决定了其创作尺度不可能像短视频段子那样自由多元,事实上颇多顾虑掣肘。春晚平台很牛,但在创作上,其实很弱势。
@摇摇冰奶昔:人们对春晚的不感冒,也许恰恰说明这些年文化、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八九十年代为什么春晚那么火?因为群众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匮乏呀,就如同现在小孩吃肯德基稀松平常了,我们小时候吃肯德基像过年,肯德基还是那个肯德基,但小孩不是原来的小孩了。
@狮子山人:我会陪家人看,但每次都失望。大家的欣赏水平上来了,节目刚开始表演就知道大概结局了。每次都是先唱歌热场,再搞几个小品,再唱歌,再相声,再唱歌,再念贺词,再唱歌,缺少参与感……
@江湖晕客:我觉得节目缺乏真诚、真实,假大空的就是再好也没多少人愿意看。
@摩西:节目选取与编排要是没有根本性改革与突破,吐槽是必然的。可是,对导演组来说,这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央视春晚究竟怎么了?
春晚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媒介镜像,其内容表征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审美变迁、价值理念嬗变,这也让央视春晚的价值远超过了电视晚会本身,而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独特的电视文化景观。然而,从最新一届网友们的恶搞和吐槽中不难看出,近年来的春晚难免有些不尽人意。
一、套路化严重,真诚缺失
不得不说,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春晚比起1983年的初创期,无论是灯光舞美,还是技术布景,都精致进步了一大截。在全息技术的加持下,李谷一可以和40年前的自己同台合唱《难忘今宵》,舞台上可以同时出现3个李宇春倾情演唱。然而却有很多网友表示,“最寒酸的春晚,我们却怀念了40年。”
究其原因,是网友认为现在的春晚套路化严重,从最开始全明星大合唱,到中间的民族舞蹈表演,武术京剧各来一个节目,临近倒计时拉拉收视率,再来一个魔术表演,最后主持人一起倒数“五个数”,《难忘今宵》唱起来。让观众的直观感受就是“精美”,但却无法共情,牵动不了情绪,缺少真诚的表达。
二、一味唱赞歌,回避问题
这种情形的矛头直指小品节目表演。过去的曲艺表演金句频出,赵本山和范伟的《卖拐》,揭露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观的冲击,冯巩的“我想死你们了!”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现在的小品节目被网友吐槽“全篇都是正能量,最后结局都是大团圆,全体演员留下来一起“包、饺、砸!”。还有不少网友预测道:今年的小品节目必然是“我阳了,被迫留在高铁站,最后和高铁站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过大年!”,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有几分心酸。
三、格调挺优雅,不够娱乐
舞蹈表演壮观精美,演员妆容精致,颇有几分阳春白雪的高雅质感。格调尽显大国风范,风雅文脉相继。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看得快睡着了”,可能也需要一些“下里巴人”的娱乐内容,让大家会心一笑,雅俗共赏才是王道。近年来,春晚为了“接地气”,还邀请不少流量当红小生加盟,迎合受众喜好,尽可能提高春晚的可看性和娱乐性。
不过收获广大网友的吐槽并不是一件坏事,大家的讨论意味着春晚有话题度,备受关注。广开民意采纳合适的意见,实现传播的双向互动,才是春晚良性发展的最佳路径。此外,吐槽的过程本身就能给大家带来过年的欢乐,依旧是仪式感和年味满满。
春晚被吐槽不能全怪制作团队
春晚被戏谑调侃,影响力下降,权威被消解。这并不完全是春晚自身的创作困境,与当前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也有很大关联。观众稳定的观看方式被碎片化切割、主流话语被亚文化解构,以及碎片化表达代替宏大叙事,导致央视春晚的影响力不断减弱。央视春晚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主流政治话语传播力日渐式微。
移动互联时代,人们不再追求通过电视与家人一同观看春晚,而是在网络中寻找更多共同体的可能性,通过共同观看短视频等形式,集结在弹幕上、评论区,能够随时抽离、随时聚合。这种状态所形成的焦虑感,导致观众无法通过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嵌入春晚。因此,互联网碎片化带来的抽离感和不稳定感,会弱化春晚的政治话语表达和民族凝聚力。
春节是华夏最盛大的节日,汇聚了过去的时光,未来的憧憬,亲友的团聚。当前舆情与社会心态普难免受疫情影响有些低落,团圆之夜少了已故的亲人自然伤感,在春晚一如既往正能量煽情的大氛围里,民众是否共情很难说。非常时期春晚情感基调,也许应该平衡好积极用语与消极氛围,而避免因为触及民众敏感情思而出现反感与不适应。
春晚不仅仅是文化展演仪式,更是国家主流话语的表达平台。未来,央视春晚应通过媒体融合技术,加强内容创新,吸纳流行文化元素,适度融合多元的亚文化,才能在多元共存的网络共同体中,更好地重塑民族共同体,以扩大主流话语的传播力。